• <blockquote id="84qmu"></blockquote>
    <dd id="84qmu"></dd>
    <xmp id="84qmu"><xmp id="84qmu">
  • <blockquote id="84qmu"><samp id="84qmu"></samp></blockquote>
  • <input id="84qmu"><object id="84qmu"></object></input>
  • <samp id="84qmu"><object id="84qmu"></object></samp>
  • <blockquote id="84qmu"></blockquote>
    歡迎來到陶瓷信息網網站!
    網站首頁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淘詞語文網 > 陶瓷知識 > 北宋官窯瓷器的鑒別 > 導航 >

    中國陶瓷早的官窯可能在北宋

    中國陶瓷早的官窯可能在北宋

    北宋官窯瓷器的鑒別 中國古代陶瓷器 北宋汝窯瓷器鑒別

    2021-06-02

    【www.xpj5501.com - 北宋官窯瓷器的鑒別】

    在收藏界,常碰到這樣的陶瓷收藏愛好者,開口官窯,閉口官窯,拿出的瓷器件件“官窯”。其實這很幼稚,可以說他自己就沒弄清什么是官窯。中國陶瓷的官窯,嚴格地說始于北宋。而五代起興官辦,五代十國吳越錢氏宮廷壟斷越窯的部分生產,其“秘色瓷”具有官窯的性質。五代越窯進貢后唐、后晉瓷器達萬件。所以,“秘色瓷”并不神秘,南方各地均有出土。北宋在卞京設置官窯,宋高宗南遷到今杭州修建內司,并在郊壇設官窯。宋代官窯器在各地的官府衙門都能使用,故現在個人收藏也有可能,但存世量不大,完整器難覓。

    現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會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芒口定窯器雖用金銀銅鑲邊,但沿口積垢難除,故“棄定用汝”。汝窯是北宋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流傳至今的汝窯官窯器均不足百件。各地挖掘的古墓中從未出土過一件宋汝窯器,說明汝窯器當時使用只限于宮廷,不作為陪葬品。汝窯器后仿的多,清代仿得相當成功。故現在個人收藏到的宋汝窯器已是鳳毛麟角,擁有幾件簡直是天方夜譚。宋代的耀州窯瓷器一度曾作為貢瓷進貢朝廷,龍泉窯也燒制過龍泉仿官窯瓷器。元代能作為官窯瓷器的是樞府窯生產的印白釉瓷器,“有命則供,無命則止”。款式除“樞府”外,還有“太禧”、“福祿”。因樞府窯器除宮廷使用外,各地官府衙門也能用,還大量出口外銷,故在各地均能覓到樞府器及瓷片。明代官窯與官搭民燒并存,民仿官的瓷器也不少,但款式、制作工藝、器型區別較大,需仔細明辨。明清兩代朝廷在景德鎮設御器廠,又稱御窯,專供宮廷使用。清代的“御窯器”是專供皇帝使用的,王爺大臣使用的是帶堂名款的瓷器。所以,清代的“御窯器”除溥儀帶出宮廷一批、清廷官員偷出一批流落民間外,現在個人能收藏清代“御窯器”的概率很小。可以說,當今正宗的清代“御窯器”瓷片都難覓,怎么會突然冒出這么多的官窯器?說白了是民窯充官窯,后仿充古董罷了。

    taoci52.com小編推薦

    德清發現我國早官窯


    中國的成熟青瓷到底出現東漢以后還是東漢以前?4月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德清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在德清經濟開發區龍勝村發掘了一處距今二千多年的戰國時期窯址,經考證認為,這里的成熟青瓷要比上虞市的小仙壇窯早600年,也就是說,中國成熟青瓷的起源,可以往前推600年。

    據介紹,去年10月到今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德清博物館一起,在德清縣龍勝村東山自然村亭子橋,揭露出7條窯爐遺跡,出土了大量仿青銅器形的原始青瓷禮器和樂器,以及形式多樣的各類窯具。

    發掘資料表明,這是一處戰國時期為越國王室與上層貴族燒造高檔次生活和喪葬用瓷的窯場,是一處越國時期的“官窯”,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官窯”遺址。

    “經過漫長歲月的變遷,現在還能找到德清亭子橋這樣年代如此久遠,窯床密度如此之高的窯址,在國內是十分罕見的。”亭子橋窯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長陳元甫表示,禮器和樂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使用,在以往發現的諸多原始青瓷窯址中,都是燒造一般的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品,燒造高檔次仿青銅原始青瓷禮器、樂器的窯場,這是首次發現。

    由于此次發掘的德清亭子橋窯址所見的產品器類,幾乎囊括了這些年在浙江紹興、杭州、長興、安吉、海鹽等地的一些大型越國貴族墓中,以及此前在江蘇無錫鴻山發現的丘承墩大型越國貴族墓中已出土的各類原始青瓷禮器與樂器,因此,亭子橋窯址的發掘,可能為這些越國貴族大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禮器和樂器找到“出生地”,也對“越文化”研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據悉,為了進一步認證這一重大發現,本月下旬,故宮博物院、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將組織專家學者,在德清縣召開“瓷之源”學術研討會,屆時會對中國青瓷的起源、燒制技術成熟年代和發展歷程等問題重新進行探究。

    怎么鑒別北宋官窯?


    怎么鑒別北宋官窯?(一)清朝御窯廠的仿官器

    北宋官窯青瓷由于有很高的藝術性,以高貴的宮廷用瓷的品格,博得清朝皇帝特別喜歡,清代御窯廠就是仿制,所謂“廠官器”就是以仿北宋官窯青瓷為主。景德鎮有雄厚的物質和工藝技術基礎,它仿燒得官窯青瓷多為宮廷陳設瓷。工藝上一絲不茍,十分精美。其特點是白胎青釉,釉色為天青色。底部都寫楷書或篆書本朝年款。這類器物不存在鑒定真偽的問題,主要是欣賞清代仿北宋官窯瓷高超的技術和新時代的藝術成就。

    (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宋官窯的假古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區的文物市場上,有的作的很有水平,河南的考古工作者,陶瓷工藝專家,有經驗的收藏家有豐富的鑒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我就自己接觸的一些作品談一點看法。

    1、手感沉重表現得假象

    以前,當你拿著一件北宋官窯青瓷器物沉甸甸的,憑過去古董屆教授的經驗,覺得手感為沉甸甸的就是好,符合古瓷沉重的要求。古董商在舊社會照真品仿制,一絲不茍照樣作,燒出的仿品總和真品不同,手感上有些輕,這是由于原料加不精細,陳腐時間短,胎質稀松不致密造成的。

    真品,原料加工精細,控練成熟,顆粒細,陳腐時間長,胎料顆粒致密,比重大,所以拿到手上感覺比較重。

    假品,仿者為了加重作品的分量,時間短,古瓷手感的分量作不出來。就采取成型時從器物口沿一下逐漸加厚胎體,特別底部加厚,這樣作可以增加分量,但器物線條必然改變,失去應有的清秀,器物線條變得僵硬,死氣沉沉。只要用手摸口沿以下,會感到器壁很厚,不對勁,用一根小棍往器里插入測量器里器外的高度,看尺寸上的差異就會發現底很厚,不協調,這就是手感沉重表現的假象。

    2、看釉層

    真品,北宋官窯青瓷,釉面玻化程度號,有漂亮悅目的光亮感。

    假品,釉層比較厚,釉光也追求瑩潤,但玻化程度不夠,沒有北宋官窯的光亮度,猛一看釉色也純凈,幾乎有點純的過分,但有放大鏡觀察,會覺得釉面板滯,微微閃黃,一種沒有燒熟的感覺,這也是采取降低溫度,或加入減劑避成燒成青瓷釉面的浮光,賊光。

    看釉層的第二個破綻,仿品釉面開片較少,片紋也較淺。有的片紋為白色,就是玻璃剛打碎出現的紋片,少數經過處理形成淺黃色,只有一個色調,出不來金絲鐵線的效果。

    真品,片紋是大片和小片相錯,大片色深,褐黑色,即鐵線,小片黃褐色,顏色很淺,有金絲鐵線的效果。

    第三個破綻

    仿品施釉凝厚,釉面整齊,不大用裹足支燒,因為那太復雜,不容易控制,大多數采用墊餅、墊圈、少數用支釘,支釘很大,支釘斷后,釉面破損處露出白胎。

    真品,有裹足支燒,支釘、墊餅支燒,工藝比較復雜,做工很精細,這是仿品達不到的。

    第四個破綻

    假品,在制瓷過程中對坯體要進行休整,修得還算精細,但和真品相比還是有破綻。器物上端,因釉層較厚,看起來還算整齊,然在器物下端修坯明顯粗糙,留下凌亂的刀痕。

    真品,器皿結構勻稱,規整,注重修坯,上端和下端一樣整齊,平滑,看不到粗糙的地方。

    第五個破綻,施釉情況

    假品,施釉中注意到了器物的上端和中部,施的均勻整齊。器物下端、圈足施釉厚薄不均勻,也不整齊,有的釉汁流過足沿。這明顯是虎頭蛇尾。

    真品,北宋官窯的施釉情況體現出五大名窯的本質特點,釉面整齊均勻,沒有釉面不平和流釉現象,很平整,施釉技術的高超。

    北宋官窯瓷款鑒別 _陶瓷知識


    北宋官窯瓷器款識多達數種,因專燒宮廷用瓷,產量很少,故傳品也極少。

    我國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官汝窯的遺址,次年又進行局部發掘,從而揭開了官汝窯的神秘面紗。原來寶豐縣宋時屬汝州。應該說,汝州地區的窯瓷包括臨汝縣和寶豐縣等都可統稱為“汝窯”。汝窯系接受宮廷下達的任務而燒造,故產品十分精美,可統稱為“官汝窯”。

    官汝窯為北宋宮廷燒造,年代很短,約在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間。汝窯器極為珍貴,僅見銘文,一為“奉華”,凡帶“奉華”字銘的宮廷用瓷都是當時“奉華堂”的專用品。還有一種銘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寫的。“蔡”字銘文物主的姓氏無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窯瓷器的可能是當時的太師蔡京。再一種銘文是用金色寫成的詩詞:“雅懷素,態向間中天,與風流標格……”。由此可見,汝窯和修內司窯專燒宮廷用瓷,可統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除上述款識外,還有“官”字款,亦有三種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這兩種都是楷書款,還有一種凸官“官”篆字款。總之,北宋官窯是專指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官窯,宮廷用瓷器物的款識,有“修內司窯”、“官窯內造”、“奉華”、“蔡”、“官”等字款,都可統稱為北宋官窯瓷字款。

    從傳世款識的瓷品實物來看,其共同特點是:

    1、從造型來看,瓷器的品種和造型有宮廷的陳設瓷和日用瓷,如弦紋三足爐、貫耳瓶、葫蘆瓶、玉壺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盤、碗、碟等。官窯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講究,制作精巧,氣度不凡。

    2、官窯的胎泥淘得精細,胎質細潤,由于泥中含有一種鐵質成分,使胎色有多種,釉色有淺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黃色等,釉面因傳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細密開片,無紋片極少見。宮廷官窯器十分講究,官窯釉以瑪瑙屑作為原料,民間一般不會使用這種昂貴的原料。官窯器以美麗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藝和特殊的支燒方法而稱譽于世。

    3、官窯中的汝窯燒和吉祥主法有兩種,一種是支釘燒造;一種以墊圈、墊餅墊燒。采用支釘燒造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細小的支釘痕;支釘燒大多為3個、5個或6個。可以認為凡傳世的北宋汝窯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釘痕跡,無一例外。

    重識北宋官窯


    南宋人葉宀真的《垣齋筆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這條記載文字雖不多,但值得注意的問題卻有不少。第一,北宋以前北方承燒御用白瓷的窯口有河北的邢窯、定窯及河南境內的窯場,其中,定窯的產量最多。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原吳越王錢弘亻叔還曾向宋太宗進貢了“金裝定器二千事”。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增加每一窯的裝燒量,降低生產成本,定窯于北宋中期開始采用覆燒法焙燒瓷器,故碗、盤類器物口沿的釉在入窯前刮去,燒成后即形成“芒口”。不過,朝廷不喜愛定窯瓷器,絕不是因為它“有芒”,道理很簡單,只要朝廷需要,定窯必然是不惜工本地按要求燒造,豈會把為降低成本而影響美觀的覆燒法用到御用瓷器上?第二,統治者偏愛青瓷由來已久,這種傾向是受人的自然審美意識支配的。而朝廷命汝州燒造青瓷之際,正是越窯“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時,這顯然不是巧合。第三,汝州受命燒制宮廷用瓷的窯場,屬于州府一級的官窯,與此同時,“河北、唐、鄧、耀州”皆為向朝廷土貢青瓷的地方。第四,耀州窯是北方最早受越窯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青瓷窯口,五代時就已燒造一定數量的宮廷用瓷,北宋時則以50件的數額承燒土貢青瓷。其產品的釉呈青綠色,類似越窯的“秘色瓷”,所以被稱作“越器”。汝窯青瓷既然“為魁”,那肯定與之有較大的區別,這種區別究竟是什么呢?我認為,關鍵的差異在于釉色。汝窯創燒出以往未曾有過的天青釉,無疑會使統治者激賞不已,這不僅是因為它的顏色新奇而出類拔萃,更重要的是它把浩瀚、深邃、神秘的藍天的顏色帶到了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的生活中。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的青瓷瓶、茶托等,釉呈透明的天青色,器身飾刻花紋,就是這類瓷器將汝窯推上了各窯之首的地位。從刻花藝術的角度看,這類汝瓷如跟耀州窯同類青瓷相比,是難出其右的,顯而易見,天青釉才是它的優勢所在。未幾,汝窯天青釉瓷器的燒造量陡然增多,占了所有產品的99%以上,此期的制品以素面為主,突出了釉的天青色和乳濁似玉的特色,以前的青綠釉、天青釉刻花瓷器與之已完全沒有可比性,換言之,這一階段是汝窯的成熟期和繁榮期。宋人周火軍的《清波雜志》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艱得。” 由瓷器的揀選、處理方式分析,此時的汝窯尚屬汝州府監控的官窯。

    《垣齋筆衡》云:“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這條記載的問題既不是設窯時間,也不是窯名,而在于“京師”二字。因自古迄今“京師”一直是國都的代名詞,故清人認為此窯設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而當今亦有不少人持相同觀點。但是,若把“京師”釋為國都,“京師自置窯燒造”就等于“國都親自設立窯場燒造”,這分明說不通。我在1989年發表的《論宋代官窯的形成》一文中就曾指出:“此句中的‘京師’是主語,即指代朝廷。從字面上看,并沒有指出燒造地點。因為人們誤將‘京師’理解為燒造地點,所以出現了‘汴京官窯’的提法,致使北宋官窯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面紗。”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很有必要對“京師”在古代漢語中的指代用法加以詮釋。據《晉書》記載,前秦曾對東晉政權構成嚴重威脅,“時苻堅強盛,疆場多虞,諸將敗退相繼。……堅后率眾,號百萬,次于淮肥,京師震恐”。很明顯,感到震驚恐慌的“京師”絕不是國都的代名詞,而是指代朝廷。另據北宋人魏泰的《東軒筆錄》記載,北宋時“京師置雜物務,買內所須之物。而內東門復有字號,徑下諸行市物,以供禁中。凡行鋪供物之后,往往經歲不給其直,至于積錢至千萬者。或云其直尋給,而勾當內門內臣故為稽滯,京師甚苦之”。在這里,“京師”的指代用法更靈活,前面的“京師”指代朝廷,而后面的“京師”則指代京城內被拖欠貨款的各行鋪的業主。所以,《垣齋筆衡》所說的在“政和間”親自設窯燒瓷的“京師”,必指朝廷無疑。

    那么,北宋朝廷所設的官窯位于何處呢?根據宋人陸游關于北宋朝廷“惟用汝器”的記載,我最初認為:“朝廷先是在汝州民窯中搭燒宮廷用瓷,隨著宮廷用瓷需求量的增加,朝廷終于將這些民窯改為官辦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并可能再增設一些窯場,于是形成了北宋官窯。”1996年,我在《宋代官窯探索》一文中指出:“朝廷‘命汝州造青窯器’時,承燒御用瓷器的窯為民窯,生產性質屬官搭民燒,由汝州地方官監管,后來朝廷‘自置窯燒造’,這個窯就是北宋官窯,地點在汝州。”從寶豐清涼寺窯址的發掘情況看,天青釉瓷器的年代確有早晚之分,而瓷器質量也存在明顯的由粗到精的提高過程,這些都印證了我早年對汝窯和北宋官窯所作的判斷。

    清涼寺窯址的天青釉瓷器,據制作工藝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以刻花為主要特征,這類瓷器約燒于“汝窯為魁”的北宋中期晚段;第二類以釉層乳濁者為上品,此類瓷器的生產時段在北宋中期以后至“政和間”之前;第三類以“芝麻花細小掙釘”支燒為標志,這些精美絕倫的瓷器應為朝廷設窯前不久至汝窯倒閉前所燒。過去,人們在判定汝窯的始末年代上存在較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汝州燒制宮廷用瓷的時間在元祐元年(1086年)至崇寧五年(1106年)的20年中。另一種觀點是,“官汝窯的燒瓷歷史大約始于政和元年,至北宋滅亡(宣和六年,即1124年),其間僅有十四年的時間”。也有人根據窯址出土的“元豐通寶”和“元符通寶”銅錢而判斷御用汝瓷始燒于宋神宗元豐年間,停燒于宋徽宗前期。其實,這些觀點均因證據不足而缺乏說服力。首先,朝廷命汝州燒造青瓷的時間古籍沒有交代清楚,所能作出推斷的依據只是定窯“芒口”瓷器出現的年代和越窯走向衰落的時間,但這卻是大致的、不甚確切的時段。其次,朝廷開始掌窯燒瓷的時間是“政和間”,即政和年間,一說為“宣政間”,就是政和至宣和年間,不知所謂的“政和元年”以何為據?再者,在“元豐通寶”出現前,窯場可能已經設立,而銅錢從鑄造到進入流通存在時間上的滯后,并且使用的時間較長,故難以作為判定窯址年代上下限的可靠尺度。必須指出,汝窯這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實際上是對汝州轄區內的燒造御用青瓷的窯口的統稱,它包括汝州府監管的和朝廷掌控的兩類窯場,后者就是狹義的北宋官窯。

    2000年,正當人們因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廬山真面目基本顯露而躊躇滿志時,汝州張公巷又發現了類似的窯址,于是激起了汝窯研究的新的浪花。張公巷窯址經過三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和窯具,實物資料表明,該窯的青瓷精品質量不亞于清涼寺汝窯的同類產品,而淡青綠釉、白胎等特征則使它別具一格。人們在對此窯究竟是否北宋官窯的判斷上游移不定的同時,提出了其為金元時期仿“汝”或仿“官”的可能性。還有人因窯址未發現青瓷祭器而否定它的官窯屬性。然而,在親眼看到張公巷窯址的極品青瓷碎片后,我堅定地認為這處窯場就是“政和間”或“宣政間”朝廷設立的官窯,理由有四個:(1)北宋統治者喜好青瓷,是由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審美意識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女真族建立金和游牧民族建立元以后,中原地區的人文出現了時代性的巨變,所以此時仿“汝”或仿“官”,缺少風俗和理念的支撐;(2)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江河日下,器物質量多顯粗陋,在汝窯故地突兀地冒出產品用“芝麻花細小掙釘”支燒、做工極精的青瓷窯場,那它的技術從何而來?服務對象又是誰?毫無疑問,只有才藝絕世、窮奢極侈的宋徽宗才會設窯燒制這類青瓷;(3)宋仁宗在祭神時已“器必全玉”了,到北宋晚期,極度奢靡的宋徽宗又怎么會用大量的次于金玉的瓷器去祭神呢?所以此窯即便不產青瓷祭器亦是符合情理的,這與疆土半喪、偏安江南、財力窘迫的南宋統治者不可同日而語;(4)北宋人徐兢于宣和六年(1124年)奉命出使高麗時,看到高麗窯在仿燒“汝州新窯器”,這類瓷器傳世較多,除了支燒方法與汝窯相似外,其釉色不類以往所見的汝瓷的天青色,反而與張公巷窯址所出上品的淡雅的青綠色相仿,這有力地證明張公巷窯就是“汝州新窯”——北宋官窯。值得一提的是,朝廷設窯后,清涼寺窯并不會隨即停燒,當依然在汝州府的監督下為土貢和補充宮廷之需而延續它那短暫卻輝煌的窯業史。

    北宋官窯的辨偽方法


    北宋官窯的辨偽方法。

    (一)清朝御窯廠的仿官器

    北宋官窯青瓷由于有很高的藝術性,以高貴的宮廷用瓷的品格,博得清朝皇帝特別喜歡,清代御窯廠就是仿制,所謂“廠官器”就是以仿北宋官窯青瓷為主。景德鎮有雄厚的物質和工藝技術基礎,它仿燒得官窯青瓷多為宮廷陳設瓷。工藝上一絲不茍,十分精美。其特點是白胎青釉,釉色為天青色。底部都寫楷書或篆書本朝年款。這類器物不存在鑒定真偽的問題,主要是欣賞清代仿北宋官窯瓷高超的技術和新時代的藝術成就。

    (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宋官窯的假古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區的文物市場上,有的作的很有水平,河南的考古工作者,陶瓷工藝專家,有經驗的收藏家有豐富的鑒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我就自己接觸的一些作品談一點看法。

    1、手感沉重表現得假象

    以前,當你拿著一件北宋官窯青瓷器物沉甸甸的,憑過去古董屆教授的經驗,覺得手感為沉甸甸的就是好,符合古瓷沉重的要求。古董商在舊社會照真品仿制,一絲不茍照樣作,燒出的仿品總和真品不同,手感上有些輕,這是由于原料加不精細,陳腐時間短,胎質稀松不致密造成的。

    真品,原料加工精細,控練成熟,顆粒細,陳腐時間長,胎料顆粒致密,比重大,所以拿到手上感覺比較重。

    假品,仿者為了加重作品的分量,時間短,古瓷手感的分量作不出來。就采取成型時從器物口沿一下逐漸加厚胎體,特別底部加厚,這樣作可以增加分量,但器物線條必然改變,失去應有的清秀,器物線條變得僵硬,死氣沉沉。只要用手摸口沿以下,會感到器壁很厚,不對勁,用一根小棍往器里插入測量器里器外的高度,看尺寸上的差異就會發現底很厚,不協調,這就是手感沉重表現的假象。

    2、看釉層

    真品,北宋官窯青瓷,釉面玻化程度號,有漂亮悅目的光亮感。

    假品,釉層比較厚,釉光也追求瑩潤,但玻化程度不夠,沒有北宋官窯的光亮度,猛一看釉色也純凈,幾乎有點純的過分,但有放大鏡觀察,會覺得釉面板滯,微微閃黃,一種沒有燒熟的感覺,這也是采取降低溫度,或加入減劑避成燒成青瓷釉面的浮光,賊光。

    看釉層的第二個破綻,仿品釉面開片較少,片紋也較淺。有的片紋為白色,就是玻璃剛打碎出現的紋片,少數經過處理形成淺黃色,只有一個色調,出不來金絲鐵線的效果。

    真品,片紋是大片和小片相錯,大片色深,褐黑色,即鐵線,小片黃褐色,顏色很淺,有金絲鐵線的效果。

    第三個破綻

    仿品施釉凝厚,釉面整齊,不大用裹足支燒,因為那太復雜,不容易控制,大多數采用墊餅、墊圈、少數用支釘,支釘很大,支釘斷后,釉面破損處露出白胎。

    真品,有裹足支燒,支釘、墊餅支燒,工藝比較復雜,做工很精細,這是仿品達不到的。

    第四個破綻

    假品,在制瓷過程中對坯體要進行休整,修得還算精細,但和真品相比還是有破綻。器物上端,因釉層較厚,看起來還算整齊,然在器物下端修坯明顯粗糙,留下凌亂的刀痕。

    真品,器皿結構勻稱,規整,注重修坯,上端和下端一樣整齊,平滑,看不到粗糙的地方。

    第五個破綻施釉情況

    假品,施釉中注意到了器物的上端和中部,施的均勻整齊。器物下端、圈足施釉厚薄不均勻,也不整齊,有的釉汁流過足沿。這明顯是虎頭蛇尾。

    真品,北宋官窯的施釉情況體現出五大名窯的本質特點,釉面整齊均勻,沒有釉面不平和流釉現象,很平整,施釉技術的高超。

    北宋官窯瓷器及圖片


    北宋官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乃宋徽宗因不滿于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制和創制的巔峰之瓷,其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唯一一個將窯址建在宮廷燒制的瓷器,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北宋官窯天藍色釉琮式洗

    北宋官瓷在引用汝瓷的制作精華設置窯口所造作品時,為了在諸方面發展和提升青瓷的燒制工藝,其獨辟蹊徑,自創新面,對汝瓷包括當時著名瓷種及著名窯系的盡情汲取創造,這也是北宋官瓷橫空出世的基礎和根本因緣。北宋憑藉舉國之力設置窯口燒造瓷器使得北宋官瓷的創制從一開始就立于一個很高的起點之上,飽享了各名窯及窯系豐厚的制瓷經驗和不傳之秘,其借助皇權國威,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另一方面,徽宗本是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大師,好古成癖且才識卓越,擁有當時帝國最強大的技術力量,以及取之不盡的技術寶藏,再加上追隨的天下各窯口瓷藝大師,將其自置的窯口玩至精絕,絕對小菜一碟。徽宗出手即得梅花冰片的驚世大作,其實已經把北宋官瓷極其上乘的藝術品位確立了。脂肥釉厚、溫潤油澤的釉質,或許也只能出自不惜財力、物力和人力的帝王之手。在此之前,雖名窯輩出,但真正能把中國青瓷燒得如此厚重、寶光瑩瑩的窯口,實為鮮見,包括為北宋官瓷之源的汝瓷。徽宗為了達到使青瓷的顏色變濃這個目的,首先在釉層的厚度上下手,厚厚地掛釉,以及氣氛的還原,才可使得其釉色具有深厚的感覺。確實,在徽宗獨高的藝術思考和指導下,不以繪彩描金為能事,完全依靠自身自然的如玉釉質和釉色之美及如夢如幻的開片抵達瓷藝高峰的北宋官瓷,其對釉質宛如美玉的追求,實乃徽宗實現瓷藝品質的第一要素,因為玉所蘊含的文化品質,堪比君子,象征著純潔、神圣、莊嚴和美好,其境界當然也是祭祀活動所追求的。

    唯美主義的藝術追求

    儒教思想形象地以玉所喻示人的諸多美德,當深為文化修養甚深的徽宗所重視,反映到置窯燒制禮器上,徽宗也確實有著如此的心行,其仿三代古銅玉器的初衷,其中不乏追求玉之美德的理想,在其后的藝術實踐中,也實成為徽宗對制瓷藝術的一種根本向往;另一方面,在以瓷釉的玉質感為保證的前提下,為使作品更臻美好,北宋官窯瓷器也特別注重釉色之美,從梅花冰片釉色的天青、青綠到異峰突起的粉青、炒米黃、油灰和月下白,徽宗在汲取各名窯瓷釉配比及施釉的精華技法和經驗之上,心有靈犀,可謂縱 橫開闔,發揮自如。為了使釉質更臻肥厚和溫潤以達到自然呈色的目的,在嚴格的工藝要求上,北宋官瓷采取先素燒胎體,然后在精細堅密的胎骨上使用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素燒坯體的主要益處在于坯體經過900℃左右溫度的煅燒,其所含的有機物質(雜質)和水分,大部分都揮發了,部分鹽類在900℃以下也已經分解,這樣在釉燒時,便不會有什么有機物和水分的揮發,以至于因此導致釉面生成桔釉、針孔、氣泡、熔洞等缺陷而影響瓷器的釉面質量,是為提高釉面質量的重要措施;其次,素燒后的坯體基本已堅硬成陶了,其強度當然較泥胎堅硬的多,這對降低和減少施釉時胎體破損,以及創作薄胎作品,都極有益處。同時,由于胎體素燒后吸水率明顯的提高,其不僅能極大提高施釉的速度,且可讓胎體吸釉均勻,使釉面平滑光潤;再者,坯體素燒出窯后,可在施釉之前發現各方面的質量缺陷,得以有機會將有缺陷的半成品剔除或對之進行修補,從而能提高釉燒的成品率;此外,坯體經過素燒不但可以提高施釉和裝匣、裝窯的速度,而且在坯體的搬運和循環往復的施釉中,也可以大大提高機械化程度,節約人工。

    而素燒之后,北宋官瓷沾釉次數均在三遍以上,并且無須象民間窯口那樣,為了商業利益最大化而去精打細算的核算成本,因此,北宋官瓷內外釉層厚度的總和,往往大于坯體的厚度,其質感如同堆脂,純凈瑩澈,撫之如緞似玉,攥之隱隱出油,手感極為細膩光滑,絕對超越了汝瓷釉水寡薄的制瓷工藝,其瓷釉色彩和色調也較汝瓷更為豐富;另一方面,北宋官瓷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更是精益求精,除胎料就地取材,多用陳留本地所產含鐵量較高的粘土,入釉的長石乃至瑪瑙等,堪稱盡擇天下良材,所用材料無不是優上之優的上上之選,這自然也是帝王窯口天時地利以及天生的稟賦。毫無疑問,這等舉國之力且根本不考慮產品利潤的審美創作,其對釉質的唯美主義的藝術追求當然無以倫比。終究,藝術的美,唯在遠離功利以后才更能綻放出它奇妙的光輝。

    石灰堿釉的創新

    誠然,財力的保障以及唯美的追求,雖能擔保徽宗可以在燒制條件上對北宋官瓷厚重瓷釉的以予盡情發揮,但其終究不是長遠之計,至為重要的是,還在于具體的釉料配比上,這是可多次進行施釉工藝的關鍵所在。用現在的瓷釉理論來看,北宋官瓷為了解決釉厚而造成的流釉情況的發生,經試驗和創新,一改汝瓷的石灰釉(主要成分為氧化鈣,含量在8%以上)的配比工藝,而使用石灰和石灰石(其化學成分主要為氧化鈣和氧化鉀、氧化鈉等,其中氧化鈣的含量在8%以下,氧化鉀和氧化鈉等金屬氧化物的總和常達4%以上)作瓷釉的主要助熔劑,制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石灰堿釉,用于北宋官瓷的燒制。

    其釉料配比引入鈉長石和鉀長石的完美革新,以及對汝瓷和樸拙的開封東窯制釉工藝精華的汲取和發揚,也直接影響了北宋以后中國青瓷的配釉工藝,堪為中國青瓷一大技術進步。石灰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比較小,即在高溫下易于流釉,故而汝瓷使用這類釉,其釉質一般都不敢施的過厚,否則就會發生流釉現象,嚴重影響作品的燒成,故汝瓷的瓷釉顯得比較單薄;而石灰堿釉的特點是愈至高溫粘度愈大,基本上克服了在高溫下流釉的現象,這樣,釉層完全可按徽宗的理想施得厚一些,使得器物的外觀及瓷質顯得莊重樸和,更加有益于禮器的造型和制作;這種石灰堿釉的另一優點是,不僅其釉漿的懸浮性極好,適合多次施釉,且緣于其瓷釉配比的功效,其作品在燒成之后,非石灰釉那樣的寡薄和光亮刺目,而是釉面表層會獲得一種柔和談雅的玉潤光芒,乃至最終形成了官瓷溫厚如玉的美好品質。總而言之,得益于徽宗個人獨高的審美情趣,以及皇家企業最上乘的技術、制作工藝及質量監測等多方面的優越條件和因素,高屋建瓴的徽宗帝在全面提升青瓷的藝術、實踐中,其對瓷釉苦心經營和歷史性的創造,終將北宋官瓷深厚且晶瑩剔透的釉質推向了中國青瓷的巔峰。

    藝術造詣的不斷追求

    徽宗的美學品味實有過人之處。其信奉道教,向以清靜無為,超脫塵世鳴世,一幅世外高人淡泊功利,自命清高的處世態度,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卻不失為一種大境界,大胸懷。徽宗不獨是自置窯口燒瓷,對其他藝術門類,道教崇尚自然含蓄,任由天造以及淳厚質樸的審美觀,也一直是徽宗不懈的追求。官瓷燒制伊始,為了把這種美學風格體現在自己燒制的瓷器上,復古仿古,燒造國家神器以別于其他窯口瓷器世俗的功用性,是為徽宗最根本的藝術宗旨。徽宗自置北宋官窯,絕非一時心血來潮的個人喜好和個人玩樂,實乃是朝廷追求規范禮器制作的一項大業,莊重和嚴肅,否則也無需專門設置新修禮器的機構了。事實也確實如此,徽宗制作和規范朝廷祭祀所用禮器的志行,在《宋史》、《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鐵圍山叢談》等諸多史料和筆記中均不乏記載,其因緣在很大程度上,一如《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記述的那樣,正是徽宗認為當時“薦天地、享宗廟之器” 無一合祭祀標準,才發心要“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并祈“垂法后世”,乃至廢汝瓷而自置窯口,并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成就了北宋官瓷合乎典范造型的這一事業。

    官窯貴族氣象無法仿制

    當時的北宋王朝以朝廷之名,手臂一揮自然便群賢畢至,才華橫溢的徽宗帝以獨高的才智去擺弄自己的心愛之物,本身就是最高指示和奮斗目標,故仿秦漢乃至夏商周三代古銅器、玉器造型,且以議禮局稽考的《五禮儀注》和徽宗敕命編修的《宣和博古圖》為藍本,復古仿古,燒造國家禮儀神器的既定方針和奮斗目標很容易就能確立下來。在這種方針和目標下,禮器的生產自然成為北宋官瓷最典型的造型風格和追求,也絕對是深思熟慮的智慧和天才的稟賦,古銅器和玉器規整大氣,棱角挺拔,古樸莊重的神韻,經由徽宗匠心獨運的藝術實踐,完美地還魂在北宋官瓷的藝術大作之上。毫無疑問,氣魄宏偉,獨具風范,加之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使得北宋官瓷更彰顯出皇室的尊貴和奢華,絕對的貴族氣象這也當然是其他窯口的瓷器造型無法比肩的。文人的文化氣質、文化品位和審美胸襟是無法模仿的象的,這不是人人可學的知識,而是猶如老僧禪悟的智慧,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而這世上如徽宗一樣的藝術王者,實在是鳳毛麟角,這也是后來其他窯口無論怎么努力地模仿北宋官瓷的造型,卻總是不倫不類,總也達不到北宋官瓷大氣和俊美的根本原因所在。

    古樸典雅的大氣造型

    北宋官瓷在造型式樣上,以古神器為宗,如龍生子,法脈正傳,主要傳世器型有瓶、尊、鼎、爐、觚、彝等非民間用品的款式,基本屬皇室專有的禮器。不過,潤美如玉的瓷器終究不可能完全等同古銅器和玉器,其古銅器和玉器上生動繁華的異形神獸、仙草花鳥等紋飾圖案,也非瓷器所能精到的去表達,與其畫虎不成反類犬,那就干脆舍棄對這些繁瑣的形態和文飾的模仿。徽宗對厚釉幾近過分的苛求,或許正是為了解決北宋官瓷不能太過于簡陋這一問題,讓玉潤的瓷釉在烈焰中美妙的歌唱之后,北宋官瓷最后幽深的自然開片紋面,終于成為天然的裝飾,且以干凈洗練的線條脈絡,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了北宋官瓷簡潔而又流暢的造型之美。

    當然,在一些器物上,為防止過于呆板,徽宗恰到好處地飾以幾道弦紋去加以變化,使之沉著而又靈動,且極其藝術地加強了胎體的筋骨,這便讓胎體更加堅挺,結實,雖釉質厚重,胎骨也神完氣足,撐的起樸拙深沉的重量,也經得起火焰長時間的煅燒,以至每件作品,或素面朝天,或筋骨挺拔外露,其隨形變化,灑脫自如,均達到了樸實典雅、清水芙蓉的藝術境界,深蓄著徽宗傾心自然的的偉大哲學。在徽宗帝的正確領導和指示下,北宋官瓷 以自身古樸典雅的大氣造型,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一代嶄新的美學,自其問世,徽宗“重神韻,輕雕飾”,崇尚自然的美學理念和風格成為典范,并以其非凡的影響力,為陶瓷界所高山仰止,被陶瓷藝術家們廣為接受和效仿。

    文房用具匠心獨運

    北宋官瓷在禮器的造型外,雖其不燒制或根本不需要燒制日常生活用品,但出于個人的愛好,在文房用具方面,卻是匠心獨運,造型極為經典高雅,作品超塵脫俗,登峰造極,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故自成一大體系,是為北宋官瓷造型的又一大特色和亮點,這一器形的創作不獨反映出徽宗個人的喜好和才華,包括蔡京等當時朝廷重臣及文士,對其藝術成就無不為之嘆服。其文房用具主要器形有山字筆架、筆筒、水注、水盅、臂擱以及尤適合燒制梅花冰片的各式各樣的筆洗,諸如葵口、荷口、壽桃、獸耳等等,變化無有窮盡。

    正緣于徽宗別出心裁的藝術創造和發揮,北宋官瓷才終于將樸素簡單的文房用具,塑造和提升到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高度,成為稀世罕有的文房至寶。當然,北宋官瓷的文房作品問世后,其它窯口自是不乏熙熙攘攘追仿,但因其文化修養和藝術品位根本無法與徽宗相比,更遑論徽宗卓爾不群的文人氣質了。故而,千百年來,摩肩接踵的效仿者雖不計其數,所仿物件縱然可車載斗量,堆積如山,不過與北宋官瓷傳世器物相較,均讓人有不倫不類感嘆,太缺乏美感了。時至今日,徽宗北宋官瓷的文房用具造型, 仍是天下書桌文案上的第一神品,雖不乏模仿者,卻始終無有能超越者。

    藉此而言論,僅就北宋官瓷冠絕天下的祭祀禮器和文房用具的藝術成就來說,即可從中體悟到北宋官窯的基本性質:燒制禮器乃是為王朝帝國所用,追求的是國家的禮儀和尊嚴,絕非民間的商業利益;燒制文房用具則完全屬于徽宗個人的愛好,其作品也深蓄著徽宗個人的藝術智慧。而能把文房用具玩到這種精絕的地步,想燒什么燒什么,完全按個人的喜好行事,除了徽宗親自設置、并能夠隨心所欲親自駕馭的窯口,還有哪個窯口能有這樣的氣度和灑脫?從一定意義上來論,北宋官窯雖以“官”名世,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徽宗個人的窯口,非但為徽宗親自所建,徽宗個人也一直活動其中,其作品自然獨具稟賦,凝聚著徽宗個人杰出的藝術才能且蘊含著徽宗獨高的審美意蘊,這也是北宋官瓷的與其它窯口包括汝窯不共的根本特點。

    基于這種因緣,在很大程度上來說,鑒定兩宋的官瓷,只要看鑒定的作品是否是禮器,造型是否規整,便可一眼就能斷其是否是官瓷。若不合法度,非禮器大氣典雅的造型,又不是徽宗極富文化品位的經典的文房用具,無論是什么樣的瓶瓶罐罐,都可先將其剔除出官瓷之圈,根本用不著再去考量其什么釉色和工藝了。徽宗的北宋官瓷可不是隨意燒制出來的,因為徽宗的官瓷有“宣和博古圖”為依據,幾乎件件有典,不僅標準、規范、規整且稟賦深意,否則何以稱“新成禮器”呢?當下古玩市場贗品充斥,各門類做舊的瓷器琳瑯滿目,真真假假,真讓人眼花繚亂,唯北宋官瓷鮮有作假的器物現世,其終極原因在于,官瓷作為帝王之物,代表著帝王和朝廷的尊嚴,非但在世上從不買賣流通,在真正意義上,也決不可能作為殉葬物出土,當然,千百年也從未出現過考古發掘的個例。即使有想造假者,只要了解官瓷的出身及使用和收藏范圍,必會望而卻步,就是真的官瓷傳世品也需有清晰的來歷,要仔細說明其傳承,更遑論什么存疑的贗品了。 寡鮮難覓的北宋官瓷,若非當時的皇族后裔,祖上又非兩宋賢相名臣,即便想偷想搶也不可能有機會。故而,熙熙攘攘的古玩市場上哪會有什么可讓人撿漏的官瓷?

    北宋官窯瓷款鑒識


    北宋官窯瓷器款識多達數種,因專燒宮廷用瓷,產量很少,故傳世品也極少。因而有人誤認為北宋“修內司窯”和南宋“修內司官窯”如同一類窯器,其實是誤解。當時北宋“修內司窯”就是官窯。過去對修內司窯和臨汝窯、官汝窯的認識都有較大的誤區。根據筆者收藏的實物和個人的一些看法,我認為,歷史上在河南臨汝燒造的窯器,故名臨汝窯,燒瓷于宋、金年代,以燒制青瓷為主。

    我國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官汝窯的遺址,次年又進行了局部發掘,從而揭開了官汝窯的神秘面紗,而為世人所知曉。原來寶豐縣宋時屬汝州。應該說,汝州地區的窯瓷包括臨汝縣和寶豐縣等,都可統稱為“汝窯”。汝窯系接受宮廷下達的任務而燒造,故產品十分精美,可統稱為“官汝窯”。

    官汝窯為北宋宮廷燒造,年代很短,約在宋徽宗趙亻吉在位時(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間。汝窯器極為珍貴,僅見銘文,一為“奉華”,凡帶“奉華”字銘的宮廷用瓷都是當時“奉華堂”的專用品。還有一種銘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寫的。“蔡”字銘文是物主的姓氏無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窯瓷器的可能是當時的太師蔡京。再一種銘文是用金色寫成的詩詞:“雅懷素,態向間中天,與風流標格……”。由此可見,汝窯和修內司窯專燒宮廷用瓷,可統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除上述款識外,還有“官”字款,亦有三種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這兩種都是楷書款,還有一種是凸寫“官”篆字款。總之,北宋官窯是專指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官窯,宮廷用瓷器物的款識,有“修內司窯”、“官窯內造”、“奉華”、“蔡”、“官”等字款,都可統稱為北宋官窯瓷字款。

    從傳世款識的瓷品實物來看,其共同特點是:

    1.從造型來看,瓷器的品種和造型有宮廷用的陳設瓷和日用瓷,如弦紋三足爐、貫耳瓶、葫蘆瓶、玉壺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盤、碗、碟等。官窯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講究,制作精巧,氣度不凡。

    2.官窯的胎泥淘得精細,胎質細潤,由于泥中含有一定鐵質成分,使胎色有多種,釉色有淺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黃色等,釉面因傳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細密開片,無紋片極少見。宮廷官窯器十分講究,官窯釉以瑪瑙屑作為原料,民間一般不會使用這種昂貴的原料。官窯器以美麗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藝和特殊的支燒方法而稱譽于世。

    3.官窯中的汝窯燒造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支釘燒造;一種是以墊圈、墊餅墊燒。采用支釘燒造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細小的支釘痕;支釘數大多為3個、5個或6個,但筆者也見到一大件呈現7個支釘痕跡。可以認為凡傳世的北宋汝窯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釘痕跡,無一例外。

    陶瓷知識:北宋汝官窯究竟存在多久?


    朱文正先生認為,宋徽宗繼承其兄宋哲宗的皇位后,一方面重用小人,打擊前朝賢臣;另一方面試李輝柄先生等。

    1125年金兵南下入侵中原,宋徽宗趙佶傳位給太子趙桓,即宋欽宗,改年號為靖康,宋徽宗帶著蔡京等南逃。靖康元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接著連陷17州,都城汴京被金兵包圍,史稱靖康之難。汝窯御用瓷自然停燒因為戰爭造成人逃窯毀,這一理由很充分也可信。

    第三種觀點認為,汝官窯從大觀四年燒造,毀于靖康元年的戰爭,最多只有16年光景。之后即有南宋官窯修內司窯的建立。據有關汝窯的文獻記載,汝窯燒造宮廷御用瓷的鼎盛時期為宋徽宗在位25年間。如此說來,大觀元年宋徽宗即位后廢汝用鈞,5年后又廢鈞用汝,以后16年是鼎盛時期了。持此種觀點的代表是李廣寧先生。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文字資料,尚缺實物支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宋汝窯作為官窯的歷史應該是34年左右,而不是20年,更不是16年。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中國陶瓷早的官窯可能在北宋》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中國陶瓷早的官窯可能在北宋》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北宋官窯瓷器的鑒別

    相關推薦
    OB欧宝娱乐